音樂性、物件、新山水: 陳艷淑作品中之象徵與詩意
- ChunYi Su
- May 13
- 10 min read
陳明惠 英國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藝術史及理論博士
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 助理教授

若說藝術風格與與其外在環境息息相關,高雄的藝術生態則是工業、陽剛與勇猛的。在 高雄土生土長的藝術家陳艷淑,其作品反倒是在這充滿男性氣質的城市中,和緩地流露出一 股溫柔、內斂與充滿詩意的芬香。
與陳艷淑老師認識超過二十年,這段期間我以一個過去曾在高雄女中受教於她的學生 晚輩,觀察著其過去數年來不斷專心精研與轉變之藝術風格,而這些創作風格與藝術手法, 不難在其所受教育的時代背景而觀察出。陳艷淑的藝術語彙與風格總是夾雜著東方與西方美 學與思維,而這可由其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求學期間,傳承於台灣早期藝術大師的影 響,包含:李石樵、廖繼春、廖修平、陳慧坤等,以西方藝術創作為媒材之台灣前輩大師, 陳艷淑的藝術創作中用筆之輕盈與剛直、畫布上水與彩之交融與靈性,其亦受啟迪於黃君 璧、孫雲生、林玉山等以東方水墨為媒材之大師。除了平面繪畫與複合媒材,陳艷淑亦常使 用現成物 (readymade),再加入藝術家獨特之巧思與設計,進而賦予這些物件充滿詩意之隱 喻與象徵。針對陳艷淑過去四十年之藝術創作,我歸納出三個主要的風格:音樂性、物件、 新山水,本文也將依此三個不同創作主題,進行分析與介紹。
音樂性
陳艷淑在 2000 年於高雄女子中學教職退休後,於 2001-2008 年在正修科技大學修讀 「古典音樂欣賞」的課,浸營於古典音樂的世界,共長達八年之久。這段時間音樂對於陳艷 淑藝術創作的啟發是很大的,進而創作〈莫札特 K304〉(2004 年 )、2000-2008 年〈花草 映〉系列中的〈粉紅巴哈 ( 四 )〉與〈粉紅巴哈 ( 五 )〉、更在 2006 年創作一組由 24 件小 品所組成的〈黑白之弦〉。〈莫札特 K304〉與〈粉紅巴哈〉系列是以類似壓克力的西班牙 Pelikan 顏料,傳達藝術家對於具時間感、流動性的音樂感受,而作品裡的翡翠綠、寶藍色 與粉紅色,因加入一些銀粉,而使色彩更顯多變與具厚度。其中〈莫札特 K304〉以土黃色 調為主,畫面上半部配以白灰色倒三角形之色塊,藝術家任由白灰色油彩流下,並配以仿若 是岩塊之方形,一股似乎是排山倒海而來之氣勢呈現於畫面中。〈粉紅巴哈 ( 四 )〉與〈粉 紅巴哈 ( 五 )〉是陳艷淑藉由在桌面上的花瓶靜物,以半具象及大片油彩筆觸的方式,對巴 哈音樂進行詮釋與視覺化。而〈黑白之弦〉是藝術家將鋼琴黑白琴鍵變形後,以仿若是跳躍 的形式呈現,這些變形的、線性的平塗黑色色塊與線條符號,象徵音樂本身的流動特質。
音樂對於陳艷淑的藝術創作啟發,早在其幼年之生命經驗便可察覺。1964 年藝術家在 就讀高雄市立女子初中期間,在聆聽日籍音樂家藤田梓女士之鋼琴演奏後,便愛上西洋古典 音樂,此後古典音樂一直在藝術家創作之際,扮演著陪伴、謬思,甚至主題之角色。這種將 聽覺的經驗轉換成視覺的藝術創作,可以在一些西方現代藝術家作品中找到例子,包含: 出生於俄羅斯的畫家-瓦西里.康丁斯基 (Wassily Kandinsky ,1866-1944)、出生於德國 的畫家與電影製片師-奧斯卡.費欽格 (Oskar Fischinger ,1900-1967),與瑞士裔畫家保 羅.克利 (Paul Klee ,1879-1940)。這些受啟發於音樂之視覺創作,大多以抽象畫的方式呈 現。1909 年,康丁斯基開始將畫作之名稱與音樂結合,儘管這時期的作品中之圖象仍是具 象的,康丁斯基逐漸將圖象抽象化 1。康丁斯基於 1911 年所創作的〈第四合奏〉(Composition IV),是以變形、半抽象的風景作為畫面的主題,且企圖以色彩、筆觸與構圖,以呈現音樂 帶給聽者之感受,而陳艷淑的畫作則以半抽象的花瓶靜物,重現音樂賦予人們那種不易言喻 之精神體悟。
關於視覺藝術中的色彩、形式與音樂的關係,康丁斯基曾指出: 「強烈的色彩在尖銳的形體中具有較大的聲音 ( 例如:在三角形中的 黃色 )。」形體與顏色之不協調性,並非暗示「不協調之音感」,相 反地,這提供一種新的可能性-另一種和諧感」 2。依據康丁斯基針對 於視覺與聽覺藝術之比較與分析,陳艷淑的〈粉紅巴哈〉系列呈現的 是一種低沉、和緩的音樂氣質。陳艷淑對於色彩的選擇與色塊之間交 融之和諧性,暗示一種深沉且具厚度之聲音特質,且〈黑白之弦〉仿 若象徵充滿音律、活潑、跳動之小品鋼琴樂曲。
物件
「物件」(readymade) 的使用是陳艷淑另一個重要的創作特質。 在由張金玉於 2002 年在高雄豆皮文藝咖啡館所策展而展出的《陳艷 淑-粉紅美味》個展,陳艷淑將日常生活之物件 ( 包含:盆栽、木馬、 手套、玩具、雨傘等 ),以俗艷之大紅色塗滿整個物件的方式展出, 這可說是藝術家對於「物件」使用的極致表現。2008 年作品〈藍星上 的金羽毛〉,是由一塊塗滿藍色的石頭與塗滿金色的羽毛所構成,而 作品〈粉紅宮殿〉是藝術家在參加婚宴之後,以金色塗滿餐宴中的帝 王蟹殼,與新娘捧花籃之羽毛所組合而成。陳艷淑對於現成物之利用, 往往大膽賦予強烈且極具裝飾性之色彩,再將不合邏輯且具不協調性 之物質性之物件組成,這種藝術方式的呈現,與二十世紀上半葉一些 重要藝術家之理念與風格相近,包含首度以現成物作為藝術理念與手 法之大師-杜象 (Marcel Duchamp ,1887-1968),其 1913 年〈自行 車輪〉(Bicycle Wheel) 是其首次以現成物而創作成的藝術作品。
物件能被視為藝術作品,必須跳脫其本身之物質性,也就是說, 盆栽不僅只是盆栽,車輪更脫離其實用性。英國藝評家托尼.格富 雷 (Tony Godfrey) 曾說:「在我們的社會中,物件不能僅是物件: 我們賦予物件特殊的意義與重要性 」 3。藝術家將日常物件以去除生 活中實用邏輯之方式,並賦予其特殊的標題,且呈現在藝術展示台 上,這樣的手法已經去除此物件之一般意義,同時將藝術家欲傳達 之象徵性,透過物件的方式呈現而出。美國德州的當代藝術館 (The Contemporary Arts Museum) 於 2012 年展出一場名為〈這個是這個, 是嗎?〉(It is what it is. Or is it? ) 的展覽,探討物件在現代與當代 藝術家的作品中之意義,及解構物件與物件並置時產生的另一層藝術 家欲傳達之象徵性。陳艷淑的物件作品便可以由符號學 (semiotics ) 中「深層意涵」(connotation),超越圖像或物件之原本意義的面向來 分析。
以物件作為藝術創作手法,作品之標題往往是極重要的。作品標 題常包含此物件之物質性 ( 如:顏色 ),與此物件之日常生活名稱。 陳艷淑的〈藍星上的金羽毛〉,正如其標題,便是藝術家將一隻塗滿 金色的羽毛,直接插在一塊塗滿藍色的石頭上,然而當一般觀者在觀 看此作品時,觀者並非在欣賞此石頭與羽毛之美,而是納悶藝術家將 此兩個不同物件拼組起來之意圖,及藝術家所欲傳達之信息為何?陳 艷淑物件作品之另一個重要的要素是色彩的運用。藝術家常以單色平 塗的方式,將所選用之物件塗滿,這樣的方式或許受到法國藝術家伊 夫.克萊因 (Yves Klein ,1928-1962) 之影響,尤其克萊因藉著創造 「國際克萊因藍」 (International Klein Blue, IKB),而展示其心靈 中的對於「空」(The void) 的渴望,而陳艷淑藉著對物件的塗滿,不 僅去除了這些物件之日常物質性,同時展現其對於這些顏色之象徵與 隱喻。
張金玉曾經描述陳艷淑的作品:「陳艷淑與物件的關係,溯自早 期自然物件之禪意抒情,前期心靈意象性表現作品中隱藏器物形態之 生活抒情呈現,再到近期以現成物拼貼、組合的劇場式陳列。 」 4 對 於物件的使用,陳艷淑曾告訴筆者,她從未特地購買需要的物品創作, 這些皆是她日常生活舉手可得之物品,因為生活中的單純物件,皆可 透過藝術家之巧手與靈思,而轉換成藝術作品。這樣的創作觀點,可 以從一些結合繪畫的複合媒材作品看出。2006 年在一趟日本山形線之 旅後,陳艷淑創作了〈雪嶽山形五日誌〉兩組作品,藝術家以現成物 拼貼的手法,傳達她對於日本之旅的印象,包含充滿日本文化象徵之 圓扇子,與用紙所折或剪裁成山的形象,再配以簡單的米白色木框, 藝術家以仿若是小品詩的手法與情調,呈現其對於日本文化與景物之 觀點。
陳艷淑 2012 年〈裝置記憶-即物詩〉系列包含七件作品:〈裝 置記憶 ( 一 ) -扣子〉、〈裝置記憶 ( 二 ) -項鍊〉、〈裝置記憶 ( 三 ) - 扇子〉、〈藍和紅〉,及三件〈如詩的花邊〉作品。由作品標題可知, 此系列的前三件作品是藝術家結合扣子、項鍊與扇子等現成物所創作 而成,陳艷淑將這些物件黏貼在背景極簡潔之油畫布上,畫布仿若是 展現這些物件之舞台。這些物件皆是藝術家日常生活使用過之物件, 包含舊衣服或是舊沙發的鈕扣、穿戴過的項鍊、使用過的扇子,皆承 載著藝術家某段生命經驗之故事。作品〈藍和紅〉的背景更是極簡約, 畫布上展示兩個塗滿藍色與紅色之花形物,再配以塗上白色及藍色之 冰棒木條與鈕扣,作品色彩簡明、對比強烈,同時又不失詩意與優雅。 〈如詩的花邊〉是陳艷淑以現成白色的雷絲桌布作為作品主體,再於 黑色的背景中以配上跳動且流利的白色線條,仿若是為這些高雅的白 色花朵配上葉子般,作品流露出一股簡潔且高雅的氣質。
新山水
儘管陳艷淑的作品深受西方當代藝術思潮影響,她的作品亦散發 出一股濃濃東方美學與氣質,因此,我以 「新山水」 總稱陳艷淑自 1983 年起創作〈綠之鏡〉系列至近年來的〈樂.水.石〉系列裡的具 東方山水意象之作品風格。美國芝加哥藝術機構 (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) 詹姆斯.艾爾金斯教授 (James Elkins) 針對當代 「水墨」畫,提出個人獨特之見解:「中國水墨畫具有非線性的宿命, 它是複雜的,且具有歷史厚度之文本 …然而,中國水墨畫可以包含水 墨、筆觸、宣紙,甚至是錄影藝術、表演、雕塑或是其他媒材…因為 有些水墨畫是現代的,或是後現代的。 」 5 因此,現代東方水墨畫或 山水畫可以不拘束於水與墨等媒材,藝術家可以以其創作媒材與方式, 再現具東方美學之作品,因此我視陳艷淑過去三十年之部分創作-「新 山水」。
陳艷淑在 1991 年於台中雅特藝術中心,展出於 1983-1990 年所 創作的〈綠之鏡〉系列,此乃是以水彩創作於油畫畫布背面而作。藝 術家自述因當年購買的一批油畫畫布之特殊吸水特性,提供藝術家一 個可以讓水彩自由渲染,且進而營造出一種東方美感:空靈、枯枝、 自然與靈光。這一系列作品主要以綠色為主調,再加以金粉,且以近 似毛筆之筆觸創作而成,例如:〈金葉〉(1986 年 )、〈飛舞〉(1989 年 )。2008 年藝術家於高雄新思維人文空間展出的〈花草映〉系列, 延續〈綠之鏡〉對於自然、空間、空靈之詩境,同樣以顏彩與畫布創 作而成,然而此系列裡具裝飾性的圖像符號與顏色更強烈,極具有唐 代金壁山水之特質,且仍存在著濃濃的對於東方美學之依戀。
若延續艾爾金斯教授對於「當代水墨」之看法,陳艷淑於 2008 年至今所創作的〈樂.水.石〉系列亦符合我所謂的 「新山水」的概 念。承接陳艷淑早期作品中對於「綠色」的大量運用,〈樂.水.石〉 亦以綠色作為主要色彩,尤其在 2011 年所作的兩件〈綠色銀河〉作品, 藝術家以潑彩的方式,讓不同層次的綠色顏彩渲染於畫布上,流露出 與「潑墨山水」意境相仿之效果。同年所創作的三件〈Green Baby 〉 作品,陳艷淑更將藍綠色顏彩直接堆擠於畫面中,以一種介於遊戲但 又似乎是刻意的方式,將顏彩隨意擠成近圓形於畫面中央,藉此,畫 面因著不同肌理與層次而產生有趣的對比與對話。陳艷淑於 2012 年所 作的〈樂.水.石 ( 四 )〉之風格更大膽以直接平塗的方式,呈現藝 術家心中的風景意象,儘管作品以近似抽象的平塗方式呈現,這些色 塊仍清楚暗示山、水、石的圖像。這些作品與藝術家較早期對於物件 之塗滿之手法相呼應,呈現一種更直接、更簡潔,且將藝術家心中的 精神風景更清楚地呈現出來。
小結
藝術家的創作生命是源源不絕的,其中作品風格的變化絕非是藝 術史家或藝評人可以輕易解讀與分析的,而專業的藝術創作既然是永 遠的進行式,那便沒有 「結論」可言,因此我藉著以陳艷淑自 2010 年以來所創作的〈金蔥膠〉系列,作為藝術家過去四十年作品之小結。 〈金蔥膠〉系列是陳艷淑以日常生活中的蔬菜、水果、貝殼為主 題,再以金蔥膠為媒材而作,議題方面延續其對於 「自然」之關注, 但將主題焦點更精準地回歸到藝術家之日常生活中,而〈金蔥膠〉系 列作品中,顏彩之揮灑與肆流,呈現藝術家對於創作更放、更大膽的 實驗性與童稚情趣。對於創作,陳艷淑曾說:「面對荒漠般的都市, 自然能帶給我們一線生機與反思。那山、石、流水、樹,所呈現的風 貌是溫和而熱烈的。 」 6 總觀陳艷淑三十年的藝術創作生捱,自然一 直是她的創作重心,無論是以拼貼、複合媒材、油彩、水彩的方式呈 現,作品皆夾雜西方藝術與東方美學之思維。無論是平塗、瀟灑的筆 畫或渲染,皆以陳艷淑日常生活為主題。無論是所鍾愛的古典音樂、 生活物件、旅行雜記,或是對鄰近的澄清湖畔之樹、石之再現,皆充 滿陳艷淑特有之氣質與詩情,而這即是紛擾大都會生活環境下之一道 芬芳。


Comments